FourWaystoSayFarewell

  •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
  • 120分钟
  • D大调第九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·马勒于1909年至1910… D大调第九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·马勒于1909年至1910年间所作,此曲连同‘大地之歌’,成为第十套由马勒创作之交响曲。由于马勒未完成第十号交响曲便已与世长辞,故此首第九号交响曲,亦是马勒生前最后完成之交响曲。 本曲于1912年6月26日由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及布鲁诺·瓦尔特带领下作首演。当时马勒已经离世,因此亦没法亲临首演。本曲同时亦是马勒唯一(如果撇除还没有完成的第十)一首交响曲在完成初稿后未有作出任何修改。乐谱同年由乐谱出版商UniversalEdition出版。 全曲演奏时间约75分钟。 本片是著名指挥大师伦纳德·伯恩斯坦对马勒第九交响曲做的简要介绍。 这首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: 1.悠闲的行板(D大调) 2.从容不迫的兰德勒舞速度。带点笨拙,非常粗糙(C大调) 3.回旋─滑稽曲:极快板。非常固执的(a小调) 4.慢板。非常慢但有节制(降D大调)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松散的奏鸣曲式。在关键的部分中,使用了持续的并置调性,这在较早作品(如第六、第七交响曲)中也出现过。整部作品由一个犹犹豫豫的切分主题开始(伯恩斯坦等人认为这描写了马勒的心律失常),这一主题在展开部的高潮由长号声部重现,象征着“生命中的死亡”入侵,在乐谱上标着“以最强的力度”。主题还引用了贝多芬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“告别”,作品81a的开头动机,恰巧标志着马勒早期音乐生涯的一个转折点,在大学毕业音乐会上演奏“告别”奏鸣曲。这是一个从升F到E的下降二度,只有在乐章结束时才得到解决。 第二乐章 从容不迫的兰德勒舞速度。带点笨拙,非常粗糙(C大调)ImTempoeinesgemächlichenLändlers.Etwastäppischundsehrderb(Cmajor) 第二乐章是一种名为兰德勒(ländler)的舞曲,但它已被扭曲到不再像跳舞。这让人回忆起了马勒第四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,那失真的传统舞蹈到舞蹈的死亡。举例来说,马勒将传统的和弦序列转为面目全非的变化。 第三乐章 轮旋─滑稽曲﹝极快板﹞。非常顽固(a小调)Rondo-Burleske:Allegroassai.Sehrtrotzig(Aminor) 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,同时展现出马勒最终成熟的对位法技巧。乐曲开头以小号不协调的主题开始,逐渐发展为双赋格曲式。乐章开头的标题标示了"Burleske"(一种滑稽性的模仿作品),带出一种既混合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及不协调和弦的风格。马勒在手稿中写上"给我在亚波罗的兄弟们"(tomybrothersinApollo),正正反映他对批评者一种自嘲而枯萎回应。因为在希腊神话中,太阳神阿波罗既是音乐灵感的守护者,也是破坏之神─他的箭会为人间带来瘟疫。 第四乐章 极慢板。非常慢和有保留地(降D大调)Adagio.Sehrlangsamundnochzurückhaltend(D-flatmajor) 标示著"非常慢和有保留地"的最后乐章先由弦乐器开始。有音乐评论家认为主旋律的音型跟英国一首葬礼常用的赞美诗﹝《求主同住,夜如潮水快将降临》﹞十分相似。[1]同时更直接引用了第三乐章中段的旋律。把这个乐章凑成有如一首挽歌。而整体的气氛都是充满著凄凉孤寂、空洞得令人毛骨悚然乐段。旋律和伴奏各自在极高音区或极低音区进行,留下中间区域巨大的空洞缺口。因此他们认定为这首交响曲尽是充满著“死亡的预兆”。最后部份中,马勒于第一小提琴中引用《亡儿之歌》第四首的最后一句旋律;"在远处的天空,日子将更美好",音量更见柔弱,音乐渐渐消散,最后至万籁无声。 马勒第九交响曲采用下列编制: 木管乐器:短笛,4长笛,4双簧管(第四双簧管兼英国管),E♭调高音单簧管,3B♭调单簧管,B♭调低音单簧管,4巴松管(第四巴松管兼低音巴松管) 铜管乐器:4圆号,3小号,3长号,大号 敲击乐器:定音鼓,大鼓,小鼓,钹,三角铁,锣,3钟(无固定音高),铁片琴 弦乐器:第一小提琴,第二小提琴,中提琴,大提琴,低音提琴,2竖琴

同主演

  • 已完结
  • BD
  • BD
  • BD
  • BD
  • BD
  • BD
  • BD